蜡梅
蜡梅科,蜡梅属
Chimonanthuspraecox(L.)Link
(Calycanthaceae)
一股浓郁的花香袭来,抬头一看,原来是腊梅花开了。
天气暖和,昆明的蜡梅叶子没掉光就会开花,黄色的小花掩映在黄叶丛中,不是很显眼,不过花香袭人,闻香寻花,就会看到它的身影。
娇小玲珑的腊梅,花瓣有半透明的质感,如果光线合适的话,会显得晶莹剔透。
长在江南等地的话,蜡梅会在腊月叶子都掉光后才开,所以也被称为腊梅。因色黄也有黄梅称谓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解名时,称它虽然不是梅,但与梅同时,香又相近,色似蜜蜡,故有蜡梅之名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了三种腊梅,一种是没有经过嫁接的狗蝇梅,花小而香淡;另一种是嫁接的品种,花疏,开时含口,被称为磐口梅;最好的一种被称为檀香梅,“花蜜而香浓,色深黄如紫檀”。
推溯源流,此说起于宋代范成大写的第一本梅花专著《梅谱》,书中对蜡梅和梅做了区别描述,“蜡梅,本非梅类,以其与梅同时,香又近似,色酷似蜜脾,故名蜡梅”,后人花谱中的蜡梅多延续此说。
除列举三种蜡梅外,范成大还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腊梅树的一些特征,“花多宿叶,结实如垂铃,尖长寸余,又如大桃奴,子在其中”。
眼前的腊梅,花瓣实际是两色,外轮花瓣黄色,内轮花瓣带有紫色条纹。把花瓣展开看的话,黄紫两色晶莹剔透,很漂亮,香气也很浓郁,可能是磐口腊梅变种(var.grandiflorus)。
腊梅的人工栽培历史很悠久,最早在唐代就有文字记载,不过蜡梅广泛栽培却是宋代才形成的风尚,而且起于当时的开封洛阳一带(《中国花经》)。
在黄庭坚《戏咏蜡梅二首》的诗注中,有“京洛间有一种花,香气似梅花,亦五出,不能品明,类女工燃蜡所成,京洛人因谓蜡梅”的记载。
苏东坡有“天工点酥作梅花,此有腊梅禅老家,蜜蜂采花作黄蜡,取蜡为花亦其物”的诗句。
植物学上,腊梅是腊梅科腊梅属植物,而梅则是蔷薇科杏属植物。蜡梅属词Chimonanthus由Cheimon(冬天的)和anthos(花)组成,意思是冬天的花,种加词praecox是早季的意思;但蜡梅科的拉丁学名Calycanthaceae则来自夏蜡梅属(CalycanthusL.),意思是杯状结构的花。
蜡梅科是樟目(Laurales)7科中的一科,该目中有多种芳香类植物,如肉桂(cinnamon,Cinnamomumverum),现在常见的健康水果牛油果/鳄梨(avocado,Perseaamericana)也是樟目植物。